教會有鄰舍嗎?

耶穌說了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後,反問律法師:「你想,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?」(路10:36)

「哪一個是這個受傷的人之鄰舍?」我想了很久,也不太明白耶穌為什麼這樣問。直至看了梁家麟牧師的文章。他解說律法師問:「誰是我的鄰舍?」,意即誰是我應該去愛的對象。耶穌卻反問:「誰是這位受傷者的鄰舍?」,把受詞變為主詞,鄰舍從對象的問題變為我的問題,即是主耶穌在問:「我是誰的鄰舍?」。

「教會常說要愛鄰舍如同自己,但我認為不是教會沒有愛,而是教會沒有鄰舍!」孔維樂傳道說。這句說話像鐵錘一樣直撼著我的心。教會怎可能沒有鄰舍?但是,有啥奇怪?教會沒有走進鄰舍當中,與他們建立關係,自然沒有鄰舍。

那麼,教會可以如何作才有鄰舍?

第一,跟隨主耶穌,走進人群。主耶穌主動關心身邊的人,「祂看見許多的人,就憐憫他們;因為他們困苦流離,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。」(太9:36)孔傳道建議兄姊實踐的第一步是放棄「三點式」。我們上教會的路,只有三點:家、教會及吃飯的地點,其間的人物及風景我們完全不理會,沒有建立關係,怎能愛鄰舍呢?要打破一向以來由家到教會的點對點、單一的路線,你會發現在路途上還有熟悉的人物及醉人的街景,在我們的世界還有一群人,一群需要關懷的人。有了多留意身邊人與物的習慣,便開始找到鄰舍的蹤影。

第二,讓教會開放成為關心鄰舍的綠洲,勇於打破「教會是為信徒而設」的觀念。教會是世上的光與世上的鹽,是為服侍世人而設(太5:13-16)。香港大部份的教會平日多是空置的。教會領袖要走出固有的傳統框框及習慣,思考如何善用主賜的地方,去回饋社會,服務社區。為此,關顧部會於2月11日下午在教會一樓舉辦鄰舍愛筵。當天有12位街坊出席共享美食,並閒話家常,建立關係。願參加聚餐的街坊感受到我們的愛與關心,預備他們的心認識基督。

第三,讓教會向有需要的鄰舍,伸出援手。先接觸、後認識,才能夠為鄰舍提供適切的幫助。按2017年的調查分析,元朗是全港貧窮率高企的地區,位列香港貧窮人口榜的第五位1。百萬生活在貧窮線的港人,有五分之一是兒童,三份之一是老年人2。為回應社區的需要,規劃師及建築師已為教會擴建作初步的設計,加入服務社區的元素。求神開我們的眼睛,引領我們去回應社會的需要。願神賜福給有關專業人員及教會擴堂委員會成員,同心及有智慧的協助教會向政府申請,及開展各項擴建的工作。

耶穌說:「…誰是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呢?」 他說:「是那憐憫他的。」
耶穌說:「你去,照樣作吧。」(路10:35-37,新譯本)


https://www.povertyrelief.gov.hk/chi/pdf/2016poverty_analysis.pdf,2016年貧窮情況分析。
2 政府在二零一三年首次為香港制定的貧窮線,定為住戶入息中位數的5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