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願明白父親心?(路十五11-32)

路加福音十五11-32所記載的比喻,相信已經信主及返了教會一段時間的弟兄姊妹,多有聽過,且熟悉這段經文的教導。在基督教圈子裡,傳統上,都稱這段經文的內容為「浪子故事」。「浪子」一詞多用來形容那些沒有家、沒有根、沒有歸宿,過著漂泊流離浪蕩生活的人。一般人都視「流浪、漂泊」的境況是無奈、令人憐恤的。人除了在肉身上可經歷「流浪、漂泊」的處境外,當內心沒有歸屬、依靠、緊密的結連時,亦是在經歷內心的「流浪、漂泊」。內心的「流浪、漂泊」,可以是很實在及痛苦的。

這比喻中的父親很富有,擁有不少財產,有僕婢使用。從父親答允小兒子先分家產的無情無禮要求,可見父親給予兒子的自由度及寬容。而且,從父親天天等候小兒子歸家,直到一天小兒子散盡所得的家業回來時,為父的不僅沒有責備,還歡歡喜喜地大肆慶祝,並公開表示接納他兒子的身份及予以相關的權利,可見這位父親的寬懷、關愛、慈祥,實在不容置疑。當父親喜樂迎接小兒子回家時,作為長兄的大兒子,卻認為父親不公,滿生怨氣和憤恨。

為何有一位那麼富有、寬懷、慈祥的父親,這兩位兒子都不滿足,都有活得不快樂,住得不歡暢的時刻呢?是父親有作的不妥當、不理想的方面﹖還是身為兒子的,不懂得作兒子,沒有作好兒子的角色?甚至是存著錯誤的做人心態,以至縱使有個慈祥的父親、身在富有的家庭,卻未能真正享受到父親所賜豐厚的產業?他們將家業浪費了,也未能體會到父親對他們的慈愛。

這兩位兒子所記掛、所關注的,都是個人的需要、欲望。總括而言,兩位兒子都很自我、自私,只關注個人的想望、感受,卻沒有了解、理會這一家之主、產業的源頭、慈愛的父親。因此,他們雖然身上擁有父親的產業,卻未能享受到,亦不滿足。他們雖然家中有個慈愛的父親,但心卻沒有向著父親,從不了解父親的心,也沒有用心聆聽、接收父親的話。因此父親所表達的愛,他們亦未能領悟,於是就白白辜負了父親對他們的愛了。

弟兄姊妹,你是否也將關注點集中在個人的欲望或擔心的事上,而沒有關注、了解天父的心?若是這樣,會使我們容易失去喜樂、滿足的心懷。求主憐憫施恩予我們,使我們的心轉向祂,以至可常飽得祂的慈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