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幾回說到,往陌生異地去短宣,當中的「陌生感」雖然讓我們內心有許多水土不服(就是各種的不熟悉、不適應、膽怯、尷尬、不安,甚或是挫敗與無力感),但也為我們帶來不舒服但很有益的「成長養份」(發現「不同於我們本身」的真實事物,讓我們既能反思己身,又能認識自身)。原來,「陌生感」是一種苦口良藥。
於是,我們轉過頭去問,如何克服這些「水土不服」?如何讓「良藥」不那麼「苦口」,以致我們能更加欣賞、更加擁抱得到這些「苦口良藥」?
有直接和間接的兩類方法。先說直接的方法︰我們主動增加自己「吃苦」的能耐。
怕苦,就主動多吃苦瓜,鍛鍊自己的舌頭能忍受苦澀。內心亦然。害怕新事物帶來的尷尬、不安(並映射出自身的無力感),我們就找機會多接觸新事物,多經驗尷尬和不安,自然不會那麼恐懼它們。
「碌IG、睇Youtube」不要只找自己熟悉又「睇慣」的東西來看(否則只會「碌來碌去、笑來笑去都係果類嘢」),參考一下身邊「心臟大、不怕尷尬」的朋友們,他們「follow」了甚麼另外類別的頻道;生活之中學習到有趣的新事物時,主動多走一步,在搜尋欄搜尋一下,發掘一下別人在那些新事物上,有甚麼看法與經驗。擴大視野的第一步,是別做被動的「港豬」,別任由演算法主宰你接收的資訊。主動去搜尋、認識新事物,讓演算法也「估你唔到」,你就會接收到過往接觸不到的新資訊。
更甚者,不要只通過「電子產品的屏幕」去接觸世界(否則我們只會成為「鍵盤戰士」︰在虛擬世界、在鍵盤/ 手機面前就「係威係勢」,一面對真實的人與事就「既鵪鶉又無能」)。主動通過其他「非3C產品」去接觸世界︰「用你對眼」去逛逛街,看看街上的人生百態,認識一下不同社區的店舖類別有何不同,而不要「走在街上,眼在手機上」;「用你對手腳」去做運動,感受一下(並慢慢學習擁抱一下)自己在進行「不擅長的苦差」時,那種不適應、不舒服是怎麼一回事,以致開始發現,不擅長的事物,經過努力,原來能慢慢變成擅長的東西;用你的感觀去進入一下大自然,上山下海多走走,經驗一下被植物掃過你的手腳、被昆蟲親吻你一口、被風被水洗滌你心靈的感覺是多麼陌生,又多麼美好,而不是單單困於電子產品那些單調、不真實的人為感觀刺激之中。
少年人,這個年代你們擁有太多的安舒區;總是留在安舒區,你們自然就成為「被豢養的豬」(原諒我如此實話實說,「the truth (always) hurts」)。人生的不同階段,是必定要面對「從未遇過」的新事物的,這在發展心理學上稱之為「發展任務」(Developmental tasks)。現在不去習慣面對新事物,將來你更加適應不了人生,如此,人生就如同總是與你作對一般;相反,現在開始鍛練自己面對新事物的能力和「大心臟」,將來你必定能更有效地適應人生,如此人生就是你的朋友,而不是你的敵人。
姓鄧的老人家很長氣。篇幅有限,我們下回繼續談如何吃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