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正在從不同角度探討一條複雜的問題︰為甚麼我們如此厭世?為甚麼這世代明明享受著歷史高峰級別的生活質素,卻有著強烈的空虛、空洞之感?「為生活感到快樂、歡愉」,為何竟是如此困難?
上回,首個提議︰是因為得來太輕易。沒有痛苦,人就不懂珍惜;缺乏珍惜之情,任何美好都只會被「嫌三嫌四」。
這次,第二個提議︰因為我們的快樂,正深陷於「商品化之迷途」裡面。
現代社會把一切快樂變成一件件可購買的商品。快樂就是新手機、手遊裡的pok*mon card、衣服波鞋潮物、「食好嘢」、去旅行。全都是「已製作好」的商品,別人製造,我們享受,坐享其成,(有足夠金錢就)得來全不費功夫。再次地,獲得的過程不需要付出痛苦,於是,即使得到了也不會特別美好。
更「邪惡」的是,「商品」必定可以比較。手機有新/舊之分、內置功能有粗糙/精密之別;衣物、波鞋、潮物也有一大堆可以比較的條件(剪裁配搭、色系之細膩獨特、物料質素與舒適度、普通版還是限量版、日本製還是中國製, 下刪一萬字);1「好食」之上必定有「更好食」,旅行總有更高級、更刁鑽、更極致。2
結果,當快樂成為商品(而商品的本質就是「可以互相比較」),則所有快樂都要「被比較一番」︰我們「正在快樂」的當下,這種「快樂」就已經暗示有「更高級的快樂欒」,並調轉過來反襯出「當下的快樂」未夠快樂。
原來我未夠快樂!這是把快樂「商品化」所必然帶來的結論。未夠快樂,意味著還需要「更快樂」,才是「真正快樂」。若總是存在著「更好」,則現在的「好」就總是「未夠好」。同理,當快樂變成一種商品,而深陷於必然存在的比較與階級之中,則任何快樂都不是真正的快樂。
然後,若「當下的快樂」並不能令我們歡愉、滿足,則我們自然就會去追尋「更快樂」。於是,沿著商品階梯,我們再去購置「更高級的快樂」,卻在獲得的那一刻(或者不久)就發現,怎麼仍是貨不對辦,怎麼仍然不能令我們暢快。然後,上述的循環又再進一步發生。 我們不斷去追逐「能令我們滿足的快樂」,內心卻是越來越不滿足,越來越空虛。在不斷的追逐中,我們疲於奔命;在不斷的追逐中,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遙遠。
快樂「商品化」,是現代人所深陷的詛咒之一。
少年人,回到我們自己身上。我們泥足深陷了嗎?我們還有哪些快樂的源頭,是能夠與商品劃清界線的?還是說,我們所有的享受,都已經離不開商品?
我們還能經驗得到「與商品無關」的純粹快樂嗎?
篇幅所限,下回再續。
1 當然是我們祖國製造的更高質素了,還用說嗎?
2 不少香港人的「旅行階級」類似都是這樣的︰台灣不夠日本高級,日本不及英美紐澳高級,但這些國家全都及不上「北歐/ 歐遊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