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知在不公不義的世代宣告什麼?

這是一個悖謬、不公義的時代嗎?例如近期社會有以下的聲音:

「大埔公路九巴翻車意外,失去19條人命換來的醒覺,使我們發覺每天接送我們的巴士司機,其專業訓練、薪酬和福利是如此的不合理。社會都來關心巴士司機。」

最近聯合國公佈全球最快樂國家報告,對全球156個國家或地區進行評核,計算出其快樂指數。芬蘭成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度(挪威居次,丹麥第3)。前10名的有冰島、瑞士、荷蘭、加拿大、瑞典…,大部分都屬於北歐國家。香港跌至76位,中國則排第86。為什麼亞洲人不快樂?為何亞洲排行在後面?這是否表示我們可以移民去北歐,因為在那裡便會快樂?

有聲音指出:「因應社會結構的改變,向上流動空間減少,如『勤奮便可以脫貧』有可能不再適用。『下流社會』的出現,意味著社會走向兩極化,貧富懸殊差距更大,中產階層正逐漸消失。面對結構性不公義帶來『下流老人』、失業中年、雙失『廢青』等…」(引自「教會關懷貧窮網絡」的一篇文章)對於社會上貧富懸殊的問題,教會可以怎樣回應?

聖經怎樣回應社會不公不義的境況?

在舊約的社會中,先知是傳播者。他們都是被神呼召,挺身而出為神發言,扮演著多重的角色:代言人、先見、見異象者、神人、預言家、教師、守望者、代求者、等候和自省者。先知書的信息,佔了全舊約將近三份一的篇幅。

先知不僅是社會的良心,表達愛國愛民的情懷,也對偶像崇拜、邪術盛行的世代發出警告,對時代的是非曲直作正確的判斷。他們大聲疾呼喚醒迷失的百姓,使眾民反省他們的宗教生活和道德光景。

當時的以色列民經常隨從迦南人敬拜巴力和其它假神偶像,不再以耶和華為獨一的真神。以色列人的社會失去了公平和公義,以致窮者愈窮、富者愈富,到處是欺壓、剝奪和暴力。更甚是他們害怕外敵的欺凌和侵略,在壓力困擾下常投靠其他國家,臣服於這些國家的權勢,反而忘記、拒絕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唯一的拯救。

先知是歷史人物,他們的信息不能與社會脫節。歷史所邁向的目的,就是建立神的國在地上──實現神國至尊的王權和治理;因此先知的預言和歷史緊密相連,難以分割。先知書中,用了不同類型的文體(如勸勉、控訴、諷刺、辯論、比喻、箴言、哀歌、敘事文學等)來傳遞信息,其中篇幅最多的是先知的宣講,所講論的內容主要是:

  1. 審判──指責以色列人或列國人民的罪行,宣告耶和華必定施行審判和懲罰(內容包括社會、經濟、政治、宗教層面)。
  2. 悔改/歸回-呼召以色列人回轉行悔改之道,歸向耶和華。
  3. 盼望──應許以色列必有拯救與復興;宣告彌賽亞盼望即將來臨。

聖經學者高銘謙博士在他的《釋經世界》論述到「先知的本質」說道:「教會需要先知,而不是冷漠的嘲諷者。求主在香港教會興起真先知,為教會流淚祈禱,勇敢發聲指出虛偽的同時,也為教會帶來悔改的呼籲,讓教會成為教會,讓她活出恩約子民所應有的公平公義。」

「世人哪,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。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?只要你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,與你的神同行。」(彌 6: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