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聚宣教學

這一年來,香港人對移民的意慾日增,其實人口的流動是現今世界生活的一部份,不同的族群跨越地域和國界,四處散居、遷徙和流動,造成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內,都居住有不同國籍或與當地居民明顯有別的其他族群。

《國家地理雜誌》2019年8月號的封面故事為「流動中的世界」(World on The Move),大幅報導當今世界因戰亂、氣候變遷、飢荒等因素大量人口流動、難民離鄉背井的現象。專家指出,如今全球的人口中,大概有百份之三(3%)的人居住在非原生地。據估計,公元2000年約有一億七千五百萬流徙人士,而在2005年,則達到一億九千二百萬。此外,有學者指出,全球大約每三十五人,便有一位是移居者;當中包括了流動勞工、留學生及難民等。此等流動人口在其寄居之地所組成的社群,宣教學者特別稱之為散聚之民(Diasporas)、散聚群體(Diaspora Peoples)或散聚社群(Diaspora Communities)等。

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巿,也有非主流族群在香港居住或工作。根據2016年香港政府的中期人口統計報告,關於「少數族裔」居民有以下資料:

  1. 少數族裔人士數目達584,383人,佔香港人口約8%,較2006年顯著上升,約七成。
  2. 主要族羣包括菲律賓人、印尼人、南亞裔人、混血兒和白人,而大多數菲律賓人和印尼人是外籍家庭傭工。
  3. 較多年輕的少數族裔人士(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)在香港出生。
  4. 超過六成5至14歲的少數族裔人士(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)能夠閱讀或書寫中文。

在傳統宣教學上,差傳的工作,多指教會差派宣教士往外地,將主耶穌的救恩帶給當地人,並以「植堂」、「增長」的觀念建立教會。宣教士有時也需要利用不同的身份(如帶職、營商)進入不同的國家或區域作宣教的工作。近代1,宣教學上出現「散聚宣教學」這觀念,是從靈活而整全的角度看普世福音的機遇、需要和發展:宣教無須再分遠近或過分強調地理因素,它可以是咫尺之間的事;它既是「服侍」(ministry),也是「宣道」(missions);它走向他方的「全球」(global),但也不忽略「本地」(local)。

「散聚宣教學」不能取代「傳統宣教學」,只是補充和回應「散聚人口」新現象的使命需要!元浸在元朗區也支援一間差傳機構Shanti Center,Shanti是印度文「和平」的意思。他們與本地教會和非政府組織合作,主要服侍香港的少數族裔和難民,將福音傳給還沒有認識福音之群體。
少數族裔通常較難融入主流社會,有時要面對歧視和孤立。在這一年的疫情中,Shanti Center的同工將食物和防疫物資,派發給有需要的南亞族群和難民;在弱勢的社群中活出信仰的關愛和服侍,藉此機會更可以直接與他們分享信仰,每次也邀請他們一起祈禱。實在感謝天父使用他們的服侍將福音帶給少數族裔!今天的宣教工作可以隨時隨地的出現,願天父也興起我們,參與這群體的服侍!人口流動已成為一大族群,若你未來也移居外地,願天父使用你這流動人口的身份,將福音也帶給與你同路的人!


1 一群宣教學者於2009年5月4至8日,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洛桑散聚宣教策略諮商會議,探討散聚宣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