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一人流落在教會以外

有一次,我在辦公室收到一個家長的來電,對方表示想替孩子申請加入特殊兒童團契,細問之下,原來他們一家正參與某教會的聚會,但那兒沒有聚會適合其自閉症兒子。這使我想起一位弟兄的分享,他自小在教會長大、結婚、生兒育女,直至兒子診斷為自閉症兒童,他們仍不斷返教會。但兒子漸長,在聚會時間會發出叫聲,有時會站起來拍掌,教會的牧者便請求弟兄不要再帶同兒子參加教會聚會。弟兄無奈只好尋找另一間教會,但遍尋都找不到合適兒子聚會的地方,惟有與兒子在家上網崇拜。

這令我想起路加福音中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:

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,說:「夫子!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?」耶穌對他說:「律法上寫的是甚麼?你念的是怎樣呢?」他回答說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,愛主你的神;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。」耶穌說:「你回答的是;你這樣行,就必得永生。」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,就對耶穌說:「誰是我的鄰舍呢?」耶穌回答說:「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,落在強盜手中。他們剝去他的衣裳,把他打個半死,就丟下他走了。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,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。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,看見他,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。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,看見他就動了慈心,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,包裹好了,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,帶到店裏去照應他。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,交給店主,說:『你且照應他;此外所費用的,我回來必還你。』你想,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?」他說:「是憐憫他的。」耶穌說:「你去照樣行吧。」(路10:25-37)。

路加福音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主旨,是「作門徒」。這段經文指出基督門徒的一種品性,就是能夠把對神的聽從與對人的體恤服事結合起來。

以上耶穌的比喻中,那個被打得半死的人,躺在那段危機四伏、穿越曠野的路上,本來是困苦無助的,當中出現了兩次可得救助的機會,但都使他落入更大的失望,直到撒馬利亞人的出現。祭司、利未人和撒馬利亞人,先後目睹這件事情,但前兩人看見那需要救助、躺在路上的人,只想到這人像是死屍一樣,深怕觸摸他會被視為不潔;而撒馬利亞人看見的卻是這個人的困苦無助,因此動了慈心,就是憐憫之心。

「憐憫」就是由於愛心的關懷而促成一種憐恤的感觸。這字的原文,是以內臟來比喻憐憫或同情,中文可譯作一個人的心腸。「憐憫」原文譯作「動了心腸」,意思是內心攪動,有如內臟在攪動一樣,是很不舒服的感覺,以致要立刻付上行動。「憐憫」英文譯作compassion,解為feeling for the sufferings of others, prompting one to give help,即是感同身受,以致伸出援手。

撒馬利亞人不但看見那個受傷者,更看見他的困苦無助,於是動了憐憫之心,上前去替他療傷、包裹傷口、帶到店裡,並照顧他,直到他休養康復。

一位姊妹育有一個自閉症兒子,曾帶他到很多教會,但大都不接納他或者是不懂得與他相處,於是母親與兒子就只好停止了教會生活。直到兒子讀高小時,姊妹感到惟有神的帶領,兒子的生命才有希望,於是再次鼓起勇氣帶他返教會。感謝主的引領,姊妹遇上接納她兒子的導師,願意明白了解他們,願意包容和付出教導他,他們才能進入教會敬拜神。

當我親身探訪接觸自閉兒家庭,實在體會家長們的困難與無助,也感受到孩子有話未能講的困苦。另一方面,也看見能加入教會,甚至接受浸禮的家庭,他們能以喜樂面對一切。但前設是要遇上能看見他們的困苦流離,又願動憐憫心的教會,願元朗浸信會就是這教會,使他們不會流落在教會之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