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一樣的家

榮獲奧斯卡六項提名(包括最佳電影)的《漫漫回家路》,是一個滿載愛與奇蹟的千里尋親故事。電影改篇自作家Saroo Brierley的暢銷自傳《漫漫歸途》(A Long Way Home)。這個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故事,因著這部電影感動了許多人。這電影更自2017年9月起,揚威多個國際影展,至今已獲超過80項大獎及提名。

故事講述五歲的印度小男孩Saroo,跟哥哥Guddu、媽媽和妹妹居於偏遠的小村落,過着清貧的生活。某天這小男孩堅持跟哥哥一起到城市找工作,在途上,他與哥哥失散了,獨個兒流落於距離家鄉數千公里的加爾各答街頭。

這無家可歸的小男孩在街頭流浪了兩個月,飽受欺凌和飢餓之苦。幾經轉折後,被一對澳洲夫婦收養,到了澳洲塔斯曼尼亞生活。澳洲夫婦撫養這小男孩的日子裡,總愛給他溫暖的擁抱,讓他覺得深深被愛和被接納。根據《漫漫歸途》一書所述,養父母給他「一種寧靜、慈祥的感覺,笑容中充滿溫暖」,「很快就讓我放鬆心情。」 然而,闊別家鄉25年的他,心底卻一直惦念着印度的生母和家人,渴望跟他們重逢。《漫漫回家路》所講述的,就是Saroo如何單憑兒時對故鄉的依稀記憶,再透過電腦新科技,在網上地氈式搜尋,展開一段長達五年、大海撈針式的尋親之旅。

有人形容家庭是所有生命的起點,家庭培育人的性情品格,以血緣牽動著整個生命的脈絡,無論經歷開心或是難過,家,永遠猶如黑夜裡的一盞燈,帶給人溫暖。

神看重家庭,在聖經中有多處教導都是有關教養子女、家人相處之道。

以弗所書六1-4:「你們作兒女的,要在主裡聽從父母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『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』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。你們作父親的,不要惹兒女的氣,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。

經文的教導重視位分、責任與互動,強調以基督為中心的家庭,是和諧温馨的家庭,每個家庭成員也須要盡上本分:夫婦要融洽地相處,父母與子女也要維持和諧的關係。經文強調作兒女的「要在主裡聽從父母」。十誡的第五誡是:「當孝敬父母,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。」(出二十12)

孝敬父母是聖經一貫的教導,神看重父母在家庭中的位分,作子女的,需要學習在主裡聽從父母,感激他們養育及教導之恩。

如果要建立基督化的家庭,父母與子女相處和諧融洽,首要的條件是敬畏神,跟從神在聖經中的教導;敬畏神是建立和諧融洽、充滿愛的家庭的基礎。

有一位女宣教士何義思(Ruth Hitchcock, 1892-1984),她的父母、姊姊就是遵照聖經的教導,建立一個敬虔愛主、和諧融洽的基督化的家庭。她父母甚至無私的將小女兒何義思獻上給神使用,並以家中店舖的收入支持她到中國傳教之經費。何義思在中國宣教期間,生活艱苦,卻從無怨言,也從不肯受人的稱讚。她總是謙卑地說:「是上帝的恩典,千萬不要數到我身上來……」

何義思的父母在美國加州聖巴巴拉市經營一個果園和一間店鋪,家裡經常招呼宣教士;一位來華宣教士向他們講述了一些中國人渴求福音的小故事,令何義思從小立志來華傳福音。

就在何義思大學二年級的時候,母親突然來信說: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----往中國走一趟吧!如何?」於是就讓何義思跟隨一位女宣教士到廣東南海西樵的官山探訪,當時十九歲的何義思就開始了她來華宣教的旅程。她在信中回應母親:中國就是上帝要她服侍的地方。她的母親回覆她說:「讚美主!在妳年幼的時候,我已把妳獻上給上帝使用。」何義思的爸爸、姊姊、姊夫也以家中的收入長年供應何義思在中國的一切需要。

何義思在中國廣東的官山建立希伯崙會,又在附近十多處鄉鎮建立福音堂,又開設了强華學校、輔德女學堂、西樵聖經學校,展開難民救濟工作,開設純光孤兒院、德光兒童院等社會慈惠事業。她後來於1949年到長洲建道神學院任教,直至1971年退休返美,於1984年於在美國逝世。

何義思服侍主的一生見證着一個敬虔愛主的家庭,甘心擺上一切來服侍主,服侍中國人。深願我們學效何義思一家的見證,建立敬畏神、榮耀神的敬虔家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