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存之道

「如今常存的有信、有望、有愛,這三樣,其中最大的是愛。」(林前十三13)

近來較多聽見弟兄姊妹說:「常存的有信、有望、有愛」這經文,你會否也是其中一員?弟兄姊妹這段時間,特別多想起、提及這經文,是因對這世代產生懷疑,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的情況特別嚴重,故特別需要信?面對香港的政治形勢、國際間的時局、疫情下帶來人心及經濟境況的發展,使整個大環境都籠罩著悲傷、難測、徬徨、迷茫、絕望等的氣氛,因此特別需要盼望?現時的社會氣氛、環境下,人心特別冷淡,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特別強,因此特別需要愛?

無論人心、政治環境、社會狀況、以至世界局勢是否如上的狀況,「信、望、愛」都是歷世歷代人類世界所需要,是無可厚非、沒有爭議的。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是著名的愛篇,因當時哥林多教會有些過度崇尚、高舉例如功能、技能性的恩賜,因此保羅用這章經文教導什麼是愛,並總結常存最重要的是信望愛之道。

很多恩賜、事情都會過去,但「信望愛」是常存之道,三者都是指向神,可存到永恆。「常存」即恆久存在,歷久不衰,能長存到永恆。對美好的事物,可存到永恆,這是多麼吸引的事。不知有多少人,為了追求長久的健康,保持美麗的容貌,一世享大富,坐高位,而不辭勞苦,幾乎甘願花上全副的時間、精神、體力、金錢去獲取。可惜,無論人類多努力,這些東西都不會歷久不衰,更遑論保存到永恆。若將寶貴、大量、有限的時間和精神、體力花在這些短暫,會朽壞的事物上,不久它們便會消失,蕩然無存,這又是否值得呢?!

經文說到「如今」是「如今結論是『常存的有信、有望、有愛,這三樣,其中最大的是愛。』」這些是常存,是有益於個人、群體,甚至整個人類世界,造就你和我每天的生命、生活、人生、社會、整個世界的內涵,願意我們這信仰群體,花更多時間、精神、體力去追求。保羅以因信神的兒子而活,以此為他生活的中心。從聖經得知,我們知道保羅因信可以跨過不少人生的壓迫、困難,這是信帶來的力量。這個信,不僅只在今生的個人事,而是對神有更多的委身,以致可延展到永恆的來生。

人活著不能沒有盼望,若人失去盼望,只是無奈無望的活著,不能發揮生命的光輝色彩,這是可惜可憐的。盼望的對象、事情也必須準確、對準,否則只會常常帶來失望、失落與迷失。保羅以耶穌基督為至寶,他不誇別的,只誇耶穌基督的十字架。這樣的盼望,才能帶來不斷與神更深更穩的相連,所以是常存,且可存到永恆,而不是無奈脆弱,終止於今生的。

「信望愛」都是常存的,為何最大的是愛呢?神不需行使信心和盼望,但神會行使愛,且祂就是愛。信心和盼望是人需向神存有和行使的,但神並不需要向人存有或行使。唯愛是人與人,人向神,神向人都需要存有及行使的。神是愛的源頭,人必須歸到愛的源頭,才能支取愛的力量。當信徒離開這短暫的肉身世界,進到與神完全在一起的永恆屬天世界,已不再需要信心和盼望,因為已完全看見神,完全與神相遇同在,與主永恆在一起。唯有愛由今生到永恆的來生,一直都常存著。「常存」,在希臘文中是單數,或許就是因有這樣的意思。「信望愛」可當作一體來看待。

最後,願以「聖法蘭西斯禱文」共勉之﹕

使我作祢和平之子,在憎恨之處播下祢的愛;
在傷痕之處播下祢寬恕;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。
使我作祢和平之子,在絕望之處播下祢盼望;
在幽暗之處播下祢光明;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。
使我作祢和平之子,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;
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;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。

副歌:哦!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,少求受安慰,但求安慰人;
   少求被瞭解,但求瞭解人;少求愛,但求全心付出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