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施會在10月發布有關香港貧窮狀況報告《逆境下的出路:以轉變迎接改變》1,以家庭月入中位數50%以下定義貧窮線,即1人住戶月入5000元為貧窮,2人家庭為11300元。樂施會又以數據分析,今年首季最貧窮一成住戶的家庭月入中位數為1600元,較疫情前跌超過五成 ,相反最富裕的一成住戶,家庭月入中位數達13萬1千多元,較2019 年上升近一成,兩者差距達81.9倍,反映貧富差距在經歷疫情後進一步擴大。而65歲或以上的貧窮長者數目超過58萬,較2019年急升近43%。
無論身處於甚麼時代,或者當時社會是甚麼制度,整體社會是否富裕,總會有貧窮人存在,這是反映到社會福利和經濟結構的問題。上帝在西乃山頒佈誡命、律例、典章,是要建立一個「行公義、好憐憫」的社會,讓祂的子民在社會中都得到幸福及安息。
不可欺壓弱勢群體:
五經律例中對待弱勢群體最基本的態度是「不可欺壓」(出二十二21-24)因為背上「寄居」、「寡婦」、「孤兒」這些身份已經是一種不幸、一種痛苦,不可欺壓就是不可在他們的痛苦上增添他們痛苦,落井下石。
收成要留些給窮人:
不可割盡田角,剩下掉到地上的「落穗」不可拾取,要將這些所剩下的留給窮人(利十九9-10)。同樣葡萄樹和橄欖樹所剩下的不可取盡,要留給寄居的及孤兒寡婦。這律例可給現代反省,賺錢不可賺得太盡,要給貧窮人有生存空間;享受收成也要留些給窮人,不可漠視他們的需要。
不可不幫補窮人:
耶和華給予有錢的人一個責任(申十五7-15),不可不幫補窮人「忍著心」是故意壓制憐憫的心;「揝著手」表示緊握著手不放鬆,上帝吩咐不可這樣做;總要向窮人鬆開手,是要補他們的不足,甚至這幫補是超越公平及合理的。
借錢不可收利息:
這裏說不可收取利息,其目的是為幫助窮人,不要在窮人的貧窮上增加重擔,更不可以在他們身上伺機增加自己的利益,用經濟的手段使貧窮人永無翻身之日,使他們永無止境地欠債(利二十五35-38)。不是藉解決別人困境之名,而讓人陷入更大的困境。2
上帝十分看重人的價值,特別那些弱勢群體,正如以色列民在埃及時的哀聲達到耶和華面前,祂偏執地傾聽軟弱者的哀求,祂總是站在軟弱者的一方。願每一位上帝的子民都認識並踐行上帝的憐憫,讓這無情之地因上帝的憐憫成為有情之地,讓人得著幸福和安息。
1 樂施會:《逆境下的出路:以轉變迎接改變》,https://www.oxfam.org.hk/tc/f/news_and_publication/115439/povertyerport%202024_chi.pdf〔2024年10月15日〕
2 參邵樟平、蘇遠泰主編:《當無情地遇上有情天:恩情神學的反思》(香港:基道、香港神學院,2008),頁59-6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