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性的悲憫何處尋?

最近速讀了一本《先知神學:赫舍爾論舊約中上帝的悲憫 》。本書作者亞伯拉罕.赫舍爾(Abraham J. Heschel,1907-1972)是猶太裔波蘭人,生於一個拉比家族,年少時生活在納粹德國,這是他成長、學習的地方,他親身經歷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視、逼迫、殺害。這些悲苦的成長經歷,使他對猶太人的上帝和苦難議題有更深刻的思考,也往往對那些受苦之人有更深刻的同理心,如同以色列面對南北國的分裂、被擄、亡國。

作者的父親生活在納粹德國,直到最後時刻才能逃走,他的母親和三位姊妹全都住在波蘭,最終遭到納粹殺害。這些經驗使得他在信仰上有更深的委身。

作者不僅是一位學者,更走出學術圈子,在後半生與馬丁路德‧金一同站在街頭,為爭取美國政府能夠通過有色人種投票權法案而努力。他形容當時的自己,彷彿「連雙腳都在禱告」!「先知是甚麼樣的人?」──這是作者在書中開始所問的問題。先知是一個痛苦的人,在「他所說即將發生的景況下,他的生命與靈魂都置身危急關頭」,因此,先知也是一個能夠聽見痛苦者「無聲嘆息」的人。

作者列舉先知阿摩斯、何西阿、以賽亞、彌迦、耶利米、哈巴谷面對亂世和社會亂象,充斥著敗壞、罪惡、不義,先知如何發出神的怒吼,譴責罪惡,發出審判和不平之聲,同時先知又帶著神聖悲憫對以色列人傳講神的信實、守約、施慈愛與及對以色列的不離不棄,先知扮演時代的良心與見證迴響在人類的歷史中。

公義並非只是一個概念或是一個名詞;公義是神聖的悲憫。作者宣稱:「談論上帝卻靜默不語,是褻瀆的行為。」與「和良善對立的,不是邪惡;而是冷漠。」的確,實踐公義如果失去了人性中美善的質素──同情和憐憫,公義可能會變成毀滅良善的工具。

論到反戰,作者也引述他的父親說:「要記得,無辜人的血永遠不會停止哭泣。一旦這樣的血不再哭泣,人類也就不復存在。」聆聽無聲的痛苦,並非限於先知;這任務也同樣交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上。先知宣講的不僅是預言信息,更是一種與上帝同悲共感的生活方式!

劉進圖先生(前《明報》總編輯)曾經說:「先知文學的最大共通點,不是倫理教誨,而是上帝被人間事態觸動,會感性地介入。」

「耶和華啊,求祢施恩於我們,我們等候祢。求祢每早晨作我們的膀臂,遭難的
時候為我們的拯救。喧嚷的響聲一發,眾民奔逃;祢一興起,列國四散。」(賽 33:2-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