複雜的處境,明辨的使命(一)

若我們認定,教會是時代中的明燈,則教會必須進入時代的洪流、牽動人心的漩渦中,在其中與世人一起尋找、一起實踐上帝的使命。上帝的使命,從來離不開我們所屬的處境,這處境又反過來突出我們的身份。如今的漩渦,也許突出了我們是「香港的基督徒」這身份。

本星期的新聞頭條,想必是星期日的遊行、星期三的警民衝突。看著電視、新聞或現場,我們心裡可能有許多傷心、害怕、憤怒。很願意跟少年人們討論當中的感受、想法、是非等等。但在討論任何是非對錯前,容我先明言其一重要基礎︰就是任何過度簡化、以偏概全的道德原則,都無助我們理解充滿複雜性的真實社會。

我們存在於一個充滿兩難的真實社會中。兩難的意思,用哈佛大學著名教授Michael Sandel探討「正義」的一堂課上的比喻,就是如此︰假設你是一列火車的司機,正駕著火車飛快地行駛;突然你發現煞車系統失效了,而前面正有五個工人在路軌上工作,必定躲避不及;同時,你發現不遠的右邊有條岔路可以轉過出,但那條岔路的路軌上也有一個工人在工作;因為你只剩方向可以控制,所以你只能選擇什麼也不做而撞死五名工人,或是故意扭轉方向而撞死一名工人。

真實世界就如這個比喻般,充滿這些「哪一種決定都必定會做成負面後果」的兩難情境。在這種兩難中,過度簡化的道德原則,例如「不可撞死人」,在原則上能給予我們是非對錯感,卻完全無助我們在兩難處境中作決定、自處。在正常的人性中,我們心底總會希望事情忽然轉好,兩難的其中一難或是兩難都忽然消失,如此,事情就有「希望」,我們也不用為後果難過,但上述比喻中的工人們,不會無故消失。我們心底又會有另一種懼怕,懼怕要為任何一「難」所帶來的後果付上代價,這懼怕會令我們傾向動不了︰什麼決定也不作,什麼行動也不做,希望維持原狀,而又希冀維持原狀時事情會如魔法般漸漸變好。但其實不行動、沈默本身就是一種決定、一種行動,回到上述比喻中,不行動其實就是決定撞死五名工人。

兩難中所需要的勇氣,就是努力作那最接近良善、帶來最少負面後果和傷害的決定,然後承受那決定所帶來的後果,也許就是在上述比喻中,主動扭轉火車方向,去撞死那一名工人,避免撞死五名工人,然後承受那包含許多痛悔、無奈的後果 (是自己主動扭轉方向、主動殺人的感受)。這種後果是一般人所不願意承受的,因此許多人會選擇什麼都不作,然後勉強說服自己問題出在火車煞車系統失效上,而不關自己事。但是,真正遠離虛偽、保持真實的人,是要在一切現存的處境中嘗試作最接近良善的決定,而不推諉於處境本身。這就是一個真實、負責任的人,在兩難中所需要的智慧與勇氣。我不禁要問一句,我們的信仰,有否足夠的複雜性,以致我們有此智慧與勇氣,在複雜的真實處境中作決定?

這次的遊行和警民衝突事件,本身就是這樣真實而複雜的事情,充滿兩難與代價。同時,一連串的事件背後的成因,更是牽涉許多的政治與倫理議題在其中。真實的世界中,黑白並不常常分明,特別是政治這種常常需要遊走於灰色之間作出堅持與妥協的範疇。在這些灰色地帶中,常常藏著許多隱秘的動機。許多人表面上高舉道德、自詡善良,實情卻是包藏禍心,以高尚言詞去隱藏自己那不道德的動機。亦有許多人表面粗鄙,行為甚至有犯法之嫌,卻是為爭取一些合乎良心、尊重人性的目標。當然,有不少人是表裡如一地卑鄙,這些人「良心既然喪盡,就放縱私慾,貪行種種的汙穢。(弗4:19)」惟獨要表裡如一地善良、真實,卻是極有難度。就如上面討論過,在真實的兩難中,人只能嘗試走在那「包含最少黑色卻是最多白色」的決定上。許多時候,嘗試令自己所有言行都是「清一色的白色」的人,卻是嘗試躲藏在最安全的環境裡的獨善其身者,在不用面對真實的虛構場景中圍爐取暖,然後站於道德高地批判所有包含灰色的事與人。這種人,正正是福音書中耶穌大力批評為「偽善者」的法利賽人。正正是宗教場所,常常成為這種安全而不真實的虛構環境,以致耶穌要大聲疾呼。少年人,我們不禁要問自己,我們準備好面對真實世界了嗎?教會,會成為我們躲藏真實的虛構場景嗎?我們有否從上帝而來的智慧,能看穿表面的虛偽,洞悉事情的核心?

原諒我在討論過其一基礎後,已達篇幅的極限,惟有下次再談。少年人,願我們的信仰有足夠的複雜性,讓我們能在充滿兩難和灰色的世界中,實踐明辨的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