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(五)

本文是《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》系列的第五回。1 我們現在正以「孤獨感」作為現實例子,去呈現「表面問題,表面解決」這種方法論,會制造出甚麼問題與後遺症。上回提到,以「搵人陪」去處理「孤獨」,雖然在短期層面能快速地驅散孤獨感,但在長遠而言卻容易令人「安於陪伴、疏於關係」,結果很可能間接讓長遠問題被忽視、被醞釀出來。

我們多次強調,孤獨,本身有其益處與意義。孤獨感向我們指出一個吊詭的現象︰我們每一個人心底都非常渴望與別人結連和契合,但在現實當中,我們總是不能與別人完全結連和契合。

我們渴望契合;當關係的親密感不如預期、當我們在所愛的人面前不能盡訴心中情、當我們察覺到彼此珍惜的人之間總存在著難以明言的距離與隱晦時,我們會失望、灰心、沮喪;這些感受,反證我們渴望契合。

但同時,現實告訴我們,人與人之間並不能完全契合。人越大越體會,太多的因素會令人「行唔埋」;或是價值觀、性情、角度不合,以致彼此在關係中不能走得太近,甚至「行埋」就會產生衝突;或是心底的脆弱與不安隨時日更迭,在交往中蔓延開來,結成難以啟齒的不信任、長成不能觸碰的裂痕;甚或是人不知悔改的罪,驅使人成為利用別人、扭曲別人、支配別人的存在,結果使關係變質、使別人退縮、使身邊人遠離。結果,我們渴望契合,卻又同時真實地經驗到,我們並不能與別人達致契合。

若我們不能接受孤獨,我們就會視孤獨感為洪水猛獸,見之則除之而後快(通常遠離孤獨的方法,就是把所有心神放於如何與別人契合)。惟獨承認並擁抱孤獨感,我們才有基礎,可以在反覆經驗上述吊詭時,進一步發問︰為何生命會存在這種吊詭性?

傳3:11(節錄)︰「神…將永恆安放在世人心裏」。原來,人心底裡對「完全契合」的憧憬與渴望,是與永恆、與終末有關的。2 是因為上帝起初創造人時,命定了人是一種要與永恆主建立親密關係的生物;因此人的血液中流著一種原始而深層的渴望,渴望在關係中能完全被擁抱和接納、渴望關係是一種完全而永恆的契合。但另一方面,人又真實地有罪、犯著罪、不能完全擺脫罪,以致人與人之間的契合被罪和罪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破壞、疏遠,讓人總是不能完全與別人契合。

如是者,孤獨感原來向人展現了一種重要的存在本質︰人與人之間的完全契合,只會在耶穌基督再回來、在新天新地裡頭,才會得到實現;換言之,在人間、在耶穌未回來的當下,關係必定是有所虧缺的、人與人之間必定是不能完全契合的。正因為人渴望契合,但人間的契合又總有虧缺,人才會把目光與期盼,放在上帝再回來之時。

以「表面方法」處理孤獨,會讓人錯過了孤獨本身所懷有的益處和意義;惟獨接受孤獨、重新體認孤獨感的意義,我們才能重新發現,在人間的虧缺之中,上帝如何為我們命定、存留那份恰如其分的美好。如此,即使是孤獨感伴隨的生活,我們也能漸漸體會,在有所虧缺的人間,上帝如何使「萬物…各按其時成為美好」(傳3:11,節錄)。

篇幅有限,關於上帝所命定的這份虧缺中的美好,容我們下回再談。


1 本系列的第一至四回,分別刊載於9月10日的少年牧聲、10月7日的牧聲、10月22日的少年牧聲、及11月9日的少年牧聲。

2「終末」是個複雜概念;簡而言之,就是與世界終結、與耶穌基督再回來時的實現之工有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