籃球場上的無力感

每個星期六團契完結後,大約黃昏六點左右開始,籃球場都會聚集了一班少年人,一齊打波,我也是常客之一。常常聽見的其中一句說話是這樣的︰「唉,我打波好廢架,計分輸硬。」言者通常不是謙虛,而是真實地為自己的球技慨嘆。皆因相同的說話,多次出現於不同人的口中,讓我希望執筆回應一下。

中學時,遇過一種「波友」。他們在課餘、放學後總是在球場流連很久;無無聊聊都會在籃底「勾吓手、射吓波」。我們會想,這樣看來,他們應該相當鍾意打波丫?但特別之處是,這種人從來都不認真地比賽,一計分他們就隨便防守、隨便「浪射一下」就算。

為何明明鍾意打波,卻從來不肯比心機計分?

或許因為,這種人對於打波,有一種矛盾的情感。一方面,因為他們太鍾意打波、太重視籃球了,以致他們對於打波有相當高的期望,很想自己打得叻,而難以接受自己輸波,很希望自己是長勝將軍。但另一方面,他們又認定自己不夠勁,不能達到期望;這就難堪了,因為,連自己最重視的東西都做得不好、都打輸,內心會很受傷、很難受。結果,打波漸漸就變成一件很矛盾的事。每次認真比賽完,都痛恨自己打得不夠好,立志要鍛鍊自己,期望自己不會再輸;但一山還有一山高,下次輸了,又對自己失望,總結自己「始終都係唔夠勁、打得唔夠好」。反覆嘗試仍然反覆失望,久而久之,這種人漸漸認定了自己無論如何都達不到期望,「就算認真都會輸,不會打得好、打得叻」。於是乎,為了避免再次嘗到失望的痛楚,索性從一開始就不要認真計分;畢竟「hea打而輸波」,還可以跟自己說,「因為我 hea打姐」。如是者,「求求其其」的外表,只是遮掩內在真相的表象,原來內心超認真、超想贏,但認定自己贏不到。這種現象、這種內心的矛盾,是籃球場上常見的無力感。

這種心態其實有點複雜啦,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開解。但是,或許其中一條出路,是接納自己可以打得差、擁抱自己可以未如理想。其實所有打波之人,一開始都「必定係個低手」,必定是「射極都唔入,走籃又唔識」。只是當中有些人矢志要改進自己、要進步,於是努力尋找成功例子作為借鏡︰觀察高手的動作、對比自己的現況、反省自己錯在哪、再努力模仿。進步,從來都是從「差」變「無咁差」、從「唔夠好」變「好D」。但是,有些人因為接納不到自己「唔夠好」,一打得差就覺得失望、難堪,因為不堪自己的差,而不去直面(直接面對)自己的軟弱,選擇逃避。而相反,有些人,相信「打得差」、「唔夠好」、「打得難睇」,都只是暫時的一種狀態,而不是自己這個人的本質、不是自己天生就沒有天份;於是,每逢打得差,就更努力地磨練自己,向「打贏自己」的人學習,並向人請教如何可以按步就班、一步步練成高手的動作。

少年人,「打波好廢」只是一種現象,視乎我們看它為不可改變的本質,以致在無力感之中放棄追求,還是看它為一種暫時性的、可以改變的狀態。打波如是,讀書如是,人際關係中能否帶起話題、能否有趣地與人吹水,也如是。或許在某一方面,我們的天份的確有限(雖然,在中學就言說自己資質有限,通常都過份武斷);但我們總有可以發揮的天空。少年人,在人生的各項追求上,盼望你不被無力感所困,而能夠努力追尋能改變自己的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