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主門徒

上星期,筆者在教會聽到兩個問題。一些少年人說:「他們想知道甚麼是真的門徒。」又有一位青年問:「教會應該做甚麼?」

這兩個問題,也讓筆者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的年輕神學家—潘霍華(Dietrich Bonhoeffer)。潘霍華在循規蹈矩的知識家庭環境下成長,他八歲時哥哥因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死亡,噩耗震撼了潘霍華家庭的秩序,而當時社會的動盪,也撼動了潘霍華故守其父親的保守態度和期望。潘霍華在中學畢業的時候,嘗試尋找自己的立足點,使他能確切知道自己站在那裡,他的身份是甚麼?作基督徒的角色是甚麼?「教會」的意義是甚麼?潘霍華17歲中學畢業後進入神學院開始研讀神學。

潘霍華的著作《追隨基督》,在面世時曾轟動了全世界的神學家。當大部份人,以諸般理由,合理化不必認真看待聖經的要求和教導時,潘霍華嚴肅地認為聖經中耶穌的教導,馬太福音5-7章的登山寶訓,是基督教原始團契的基本原則;教會是門徒群體共同堅持耶穌的教導,嘗試去實現與世界不同的另一種生活形式:以非暴力、愛仇敵、公義;作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。

潘霍華面對希特拉統領的德國政府,不公義的帝國政權及軍事成就即使越來越猖獗,潘霍華知道自己的立足點,教導門徒及當時的認信教會,應當唯獨效法基督。他指出:「基督徒要努力盡一切該盡的責任,向世界證明,我們不是愛作白日夢或踩雲端的人(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堅離地);反之,正因為我們努力盡世上所有的責任,故我們更堅持、更確切地實踐基督信仰的目標。」

當耶穌在以色列的迷羊百姓中,呼召門徒的時候,門徒所作的,就是跟從好牧者耶穌的聲音,順從耶穌的吩咐,住在其他迷羊中間,作以色列百姓的一份子,住在他們當中,進入他們裡面,門徒悔改捨棄老我,背自己的十字架,天天跟隨耶穌,活出信仰,在世界見證上帝,作有生命力的鹽和光。

「作主門徒、效法基督」仍是今天我們在教會常聽見的口號。今天香港面對政治的動盪,社會多樣的倫理議題,學習的壓力,也許我們對前景會感到無奈絕望,甚至認為我們的信仰也是軟弱無力。若然,我們真的感到我們的信仰是軟弱無力,我們可以想想,我們是否願意如潘霍華般,嚴肅的檢視自己的信仰,嚴肅的看耶穌的吩咐,嚴肅的相信神在世界始終掌權。「作主門徒」,就是嚴肅的追隨基督,嚴肅的為「作主門徒」付出代價。

當我們嚴肅的按耶穌的吩咐,付代價追隨基督,我們就會發現,福音的大能轉化我們的生命,無論社會怎樣變遷,我們也不是暗晦無光的燈台。